網頁

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

[四健] 培養農業繼承者需要長遠的規劃和措施

連下了幾場的大雨,水稻倒伏造成農民的損失,稻農希望能夠搶收減少一些損失,引起了農機調度的一些問題。在陳年老照片中找到了這張下鄉去訪問青年創業農民的照片,時間應該是民國72年或73年。「東港鎮創業青年服務隊」的服務項目包括:代耕、代插秧和代收,這是當時政府鼓勵農村青年組織代耕隊協助農民水稻的種植,減輕農民勞力的負擔,也推廣農業機械化。由於農村青年創業輔導計畫(簡稱青創計畫)隸屬四健業務項目,這也是四健青年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扮演創新、示範的角色,帶動農業建設的一個例證。
民國70年代初期 東港鎮創業青年服務隊
青創計畫是當年農復會(農發會的前身)在民國64年左右成立的計畫(農委會的前身),當時的主辦人是現任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的劉理事長清榕先生,他是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系的教授,在農復會擔任兼任技正。
民國60年代政府為了培育農業的繼承者,從四健會開始著手,因此當時的四健推廣教育計畫與農業生產有著很深的連結。桃園農業改良場退休的楊克仁課長在四健會50週年特刊中的文章中整理了「民國61年至70年四健推廣教育計畫彙整表」如下:

民國58年四健會員公共服務成果
當時的計畫包括了四健會和農業專業技術培育兩部分,在前農委會主任委員余玉賢博士在嘉義農專校長任內還設立了「農場管理科」,提供農村青年就讀的機會,也因此培育了許多優秀的農民。至今該科的畢業生一致認為政府應該繼續這項施政措施。

培育農業繼承者是一個長期計畫的工作,從年輕時透過四健會培養農業興趣;及長要進入農業產業時,除了正規的農業技職教育外,還在各改良場提供不同的專業訓練課程,培養農村青年經營農場的技術和能力。政府更透過不同管道予以技術的輔導和資金的協助。農村青年創業貸款是一個長期且比一般專案農貸利率還低的貸款,由於條件優惠也真正可以協助青年農民,因此由一開辦的限貸年齡為35歲,一直開放到55歲(每次開國際會議談及此,與會人員都哈哈大笑,問:55歲還是創業青年?);在農金局成立後,取消了這個貸款。

因此,當時政府培養農村青年的工作結合了教育單位、農漁會、試驗改良場所和資訊及金融部門,一起為植基農業的人力而努力。目前政府重新檢視和施行一些措施希望可以留住一些年輕人在農業,或許過去政策的作為仍然是很好的參考。「去蕪存菁」應該是政策延續的作法,政府部門間橫向的合作也可以是現在努力的方向,讓農業人力的培育工作可以是結合教育、產業、市場、資訊、金融及服務等資源整合下的成果,這是一條長路,需要更多的努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